6月14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志推出了聚焦中國營養研究的??⊿potlight: Nutrition research in China),其中對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員訪談的相關內容發表在Why China’s changing diet is a bellyache for public health一文中。
作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我國在過去短短的30多年中經歷了西方國家需要100-200年才完成的膳食和生活方式轉型。其中飲食模式變得更為西化, 傳統的膳食結構被精制的谷物和肉類消費的增加所替代。林旭研究員表示:“在上海,無論你走到哪個角落,都能看到火鍋店、燒烤店和奶茶店。這些場所提供的許多食物含有大量的脂肪、糖和鹽,而消費者不一定能意識到這一點?!?/div>
林旭研究員的博士研究生導師科林·坎貝爾 (Colin, Campbell) 教授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著名營養生化學家。他的著作《中國研究》(The China Study,應為《中國健康調查報告》)備受矚目。此書基于一項于80年代開展的中國健康調查研究。該研究發現與其他地區相比,以富含蔬菜和較少動物性產品為主的膳食模式在中國農村居民中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僅在城市,中國農村的膳食模式也已然發生了巨大變化。
這一變化帶來了一系列健康問題。例如,從1980年到2010年期間我國成人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從低于1%增至12%,已成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此外,加上中國日益便利的外賣服務,加劇了所有與飲食相關的健康問題。
為了應對“井噴”式增長的膳食相關疾病,國際上已開展了多個大規模的針對飲食與健康的臨床干預研究,但大部分都是在西方國家中進行的。林旭研究員指出,由于中西方人群在基因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基于西方人群開展的研究結論不一定能直接運用于中國人群。因此我國仍需投入更多的經費和人力,以推動我國營養科學研究的發展。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健康中國”提升為國家戰略。隨著更多的科研投入,以及營養膳食相關政策的相繼落地,將有望普及和推進健康膳食的理念,減緩與膳食相關的慢性疾病的快速增長,最終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